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于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斗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斗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斗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斗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主義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
·讀書筆記·
1937年七八月間,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硝煙戰火中、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關鍵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陜北的窯洞中寫下名篇巨著:《實踐論》《矛盾論》。而上文的這段文字,就取自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一文。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為了克服存在于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全文約25000字,分為一個引言、六個部分和一個結論。引言說明研究事物的矛盾法則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廣泛問題。除了引言外,分六個部分——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唯物辯證法關于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理,最后有一個結論。《矛盾論》不是簡單描述唯物辯證法的一般原理,而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為出發點,抓住主觀主義的要害和形而上學的命門,即脫離中國矛盾的特殊實際的總病根,一針見血、直擊要害。可以說,把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與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真諦所在,也是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出發點、根本點。這是《矛盾論》要集中解決的。
時至今日,《矛盾論》的重要價值依然放射出璀璨的真理光芒。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黨多次強調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有機統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行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對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地區采取不同措施,并要求符合條件的省份要適時下調響應級別并實行動態調整,等等科學決策,正是對立統一規律在現實工作中的生動體現。因此,對于黨員領導干部而言,要持續、深入地學習《矛盾論》等經典著作,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法處理問題,在不斷應對風險挑戰的偉大斗爭中,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偉大勝利。(編輯:宮煒煒)